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那么,如何更好的利用课程内容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鉴于目前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化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开展了探究性教学,现就笔者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随着时代步伐的飞速前进,新课程改革如春雷,唤醒了我们每位教师。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致使学生思维僵化、呆板。新课标则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沉闷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其中探究的价值在于深入学习,升华知识。
传统的课堂程序是“呈现———灌输———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是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强调简单灌输,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关注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传统教学过分关注教师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时间,强迫学生重复训练。使学生学的辛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时间+汗水=低效”结果。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新课标的要求是“引导———尝试———主动获取”。教师是教学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媒体作用,利用媒体来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最终实现“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新课程改革正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上深深扎下了根。我们要着眼未来,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得到拓展,为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即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所学信息主要由外部呈现或提供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习者处于机械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自已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习惯依赖和等待,失去应有的锐气和活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而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大变革,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变革,即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现者和探究者。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已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同他人交流、合作,善于对自我学习的定向、监控新闻资讯、调节和评价。
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观是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模式的研究与开展将学生看做发展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电脑IT培训,是为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个模式中,师生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彼此交流、分享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一学习共同体。
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情感因素和认知需要,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如:在学习《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时,通过滴水生火、生活中的焰火、黑白烟幕弹趣味魔术引发学生对趣味魔术中蕴涵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对趣味魔术中蕴涵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动机,从而使学生自主地融入到探究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模式教学课堂中来。综上所述,教师要建构的问题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动机。问题呈现要巧而生趣,准而能思,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研讨教材,做到边思边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提供探究问题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有选择性地、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联系,让学生作有意义的选择。要善于点拨、诱导,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启发、激励,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思想,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如:在准备学习Na202性质时,第一天化学课尾教师做“将Na202投入H20中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实验,对此让各学习小组间课后展开讨论,分析反应机理,搜集材料,提出假设并可到实验室进行验证。各学习小组都活跃起来,积极准备,第二天在课堂上各小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1)反应的试管发烫,说明Na202与H20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酚酞受 热分解;(2)由于H20较少,Na202与H20反应生成的NaOH浓度太大,使酚酞试液褪色;(3)Na202与H20反应有02气体生成,是02使酚酞试液褪色;(4) Na202与H20反应不是直接生成02气体,先生成H202,H202使酚酞试液褪色。对于这几点不同的认识,教师通过引导小组间的“反质疑、反验证的手段”,以此将学生思维 推想更高层面,并给予恰当适宜地点拨、诱导,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将无色酚酞试液加热后滴加NaOH溶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1)不正确。将酚酞试液滴入到浓 NaOH溶液中,酚酞立即变红色后,逐渐褪为无色,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酚酞褪了色的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仍为无色,(2)不正确。将新制02气体通入红色碱性酚酞试液,红色不褪去,(3)不正确。最终得出(4)是科学的解释,并得到H202具有强氧 化性、漂白性这一新生成知识。这样,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学难点可顺利突破。
科学探究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结论,而忽视了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与方法,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把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从“以知识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本质的学习联系了起来,充分发挥了科学探究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案例:在化学教学中,有关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很难落实,气体摩尔体积就是较难理解的概念性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科学探究的模式”。
我以问题作为思维的载体,以展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固体、液体、气体体积,从而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想解释这种现象的兴趣。然后,师生相互质疑,借助生活实例及相关课件,启发学生思考。如:通过观察画面,你能否找到决定物体体积大小的因素呢?
本实例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也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归纳出结论,决定物体体积大小的因素:
在解决该问题时,我将事先搜集好的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展示给同学们,请同学们根据数据自己计算气体的体积,寻找规律。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的探究内容的设置基于课后的“科学探究”的内容,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化学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实现了课程内容观念的重大转变,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科学探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他呈现给学生面前的不是一片让学生理解、记忆的教材,而是一个个需要学习、探讨、解决的问题。探究性的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助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的研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程积极倡导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落实过程,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新课程不再追求化学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基于新课程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成功案例,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善于构建课程内容的问题化,积极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